2025
08-22
08-22
Python 的 GIL 到底是什么?它对多线程性能有何影响?如何绕过它?
Python 里那个所谓的 GIL,全称是 Global Interpreter Lock,翻译过来就是“全局解释器锁”。很多人第一次听到的时候会觉得,这玩意儿怎么听起来像个 Bug,其实它的确算是 Python(准确点说是 CPython)历史遗留的设计产物。要理解它,先得知道 Python 解释器是怎么运行的。
继续阅读 >
很多同学一听到 “类、对象、实例、实例化、OOP(面向对象编程)” 这些词,脑袋里瞬间黑屏,觉得像是掉进了程序员的玄学世界。 别慌,其实这些概念并没有那么高冷,如果你能听懂“买车”和“养狗”的故事,那类和对象也就一清二楚了。
多线程共同操作同一个数据的时候,怎么保证同步?其实啊,这玩意儿面试里特别爱考,写代码的时候也天天能踩坑。你想啊,多个线程一块儿去改一个变量,要是不加限制,那不是谁抢到就写,最后数据乱七八糟,结果完全不对了嘛。
无论是数据分析还是机器学习,Python都是广大开发者的优先选择。而近年来最火热的人工智能领域,Python也已经成为不可替代的第一语言。很多人不禁要问,这是为什么呢?
昨晚加班到快十二点,在公司茶水间啃泡面的时候,隔壁组小王突然冒出来一句:“哎,东哥,你知道 Python 里面用 socket 创建套接字得传啥参数不?我下周面试怕被问到。”我一边扒拉着泡面,一边想这不就是个面试高频题嘛,但要真让你细讲,还真得从头捋一下。
很多同学在准备 Python 面试的时候,总会被问到一个看似简单但其实挺有门道的问题:list 和 tuple 到底有什么区别?表面上看,一个能改,一个不能改,好像就这么点事儿。但真要往底层刨,就会发现里面的差异可不只是“可变和不可变”这么轻描淡写。
在 Python 里,可变对象和不可变对象这个话题,说简单也简单,说细了也能聊半天。很多人在面试的时候,一听到这个问题,脑子里第一反应就是“list 可变、tuple 不可变”,然后就没了下文。其实这事儿比这复杂得多,光靠记几个数据类型的标签,面试官一追问,你就容易掉坑。
说到 Python 里的 is 和 ==,很多人第一反应是:“不就是一个判断相等、一个判断是不是同一个对象嘛,有啥可聊的?”确实,表面看起来没什么神秘的,但真要在面试里聊清楚、写代码不踩坑,还真得拆开说说,尤其是那些隐藏的细节,平时不注意就可能让你“线上翻车”。
在 Python 开发中,依赖管理和环境隔离一直是开发者绕不开的难题。传统的 pip 虽然简单易用,但在复杂项目中常因速度慢、依赖冲突难排查、缺乏锁定机制等问题饱受诟病。而 conda 虽支持跨语言依赖管理,但其解析速度和资源占用也让开发者头疼。如今,一个名为 uv 的工具横空出世,凭借其极致的性能、统一的接口和端到端的解决方案,正在重塑 Python 生态的工作流。它不仅是一个 pip 的替代品,更被誉为“Python 的 Cargo”,目标是为开发者提供快速、可靠、易用的统一体验。
在Python生态中,Flask、Django和FastAPI等框架长期占据主导地位。但随着现代Web应用对高并发、低延迟的需求日益增长,开发者们开始寻求更高性能的解决方案。2023年,Robyn横空出世,凭借其独特的Rust底层架构和Python友好的API设计,迅速成为Web开发领域的新星。本文将深入解析Robyn的核心特性、性能优势、应用场景,并提供一个快速入门示例,带你领略这个高性能框架的魅力。
聊到 Python 的内存管理,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“反正 Python 会帮我管好,随便 new 对象也没事”,但真要进面试,光说这句话就等着被面试官翻白眼吧。Python 的内存管理确实帮我们省了不少事,但它背后有一整套机制,而且用得好不好,差别可大了去了。
在2025年的今天,Python开发者拥有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工具——Textual,一个既能构建现代化终端应用(TUI),又能无缝部署到Web的UI框架。Textual将Web开发的灵活性与终端的高效性完美结合,让开发者仅用Python和CSS就能创建交互式、响应式的用户界面。
爬虫通过模拟浏览器发送HTTP请求获取网页HTML代码,再解析其中的结构化数据。requests库负责发送网络请求,BeautifulSoup则像“HTML解析器”,通过标签名、属性等提取目标数据。
Python 是一种设计良好且易于使用的编程语言,只要你不问以下问题:为什么必须缩进?为什么末尾不需要分号?为什么是elif而不是else if?奇怪的for-else语法是什么意思?臭名昭著的 GIL 为何存在这么久?为什么所有索引都从 0 开始而不是从 1 开始?这些问题很难回答。它们是出于复杂原因而做出的语言设计决策。大多数情况下,我们只是接受规则并遵循它们。但你好奇为什么吗?本文将满足你的好奇心。
过去二十多年,FPGA/ASIC 设计几乎是 Verilog + VHDL 的天下,学习曲线陡、代码复用性弱、生态封闭。 但 Python 靠着几个“天赋技能”,开始在硬件设计圈攻城略地。
在当今人工智能领域,大型语言模型(LLM)如GPT-4、Claude等展现出了强大的自然语言理解和生成能力。然而,这些模型通常基于公开数据进行训练,无法直接访问企业私有数据或特定领域的专业知识。LlamaIndex 应运而生,它是一个强大的Python库,专门用于构建检索增强生成(RAG)系统,帮助开发者高效整合、索引和查询私有数据,从而增强LLM的准确性和实用性。
在面向对象编程中,描述符虽强大,却隐藏着属性命名的陷阱。本文将揭示如何用类装饰器优雅解决这一痛点,让调试更高效。
在数据的时代,网络爬虫无疑是获取信息、进行数据分析的“第一道关口”。而Python,凭借其简洁的语法和强大的生态,早已成为爬虫领域的“官方语言”。但是,面对琳琅满目的爬虫库,许多初学者常常感到迷茫:Requests、Beautiful Soup、Scrapy……它们之间到底有什么区别?我应该从哪个开始学起?在不同的场景下,又该如何选择最合适的工具?
当进行问题定位时,我们通常会使用setpci命令和lspci命令发起PCIe的cfg请求对PCIe的配置空间寄存器进行访问。经常进行PCIe问题定位的朋友可能会有自己的一套检查方案,例如检查某些寄存器是否存在异常,通过脚本输出相关打印,从而快速发现问题。而此时使用python调用setpci和lspci命令并且按自己期望的格式输出打印将会极大提高debug效率。
在Python开发中,我们常遇到需要快速创建简单数据容器的场景。collections.namedtuple 提供了不可变解决方案,但当我们需要可变记录类型时,如何避免重复编写样板代码?本文将揭秘通过类工厂函数动态创建类的核心技术。
Python作为一门"解释型"语言,为什么还需要编译器?这个问题困扰着许多初学者。今天我们就来深入探讨Python编译器的奥秘,并比较主流Python编译器的特点。
在当今数据驱动的开发环境中,JSON(JavaScript Object Notation)已成为数据交换的事实标准。Python开发者通常使用内置的json模块处理JSON数据,但在高性能场景下,其速度往往成为瓶颈。Orjson应运而生——这是一个用Rust编写的高性能JSON库,专为Python设计,提供了比标准库快10-100倍的序列化/反序列化速度,同时支持更丰富的原生数据类型。本文将深入探讨Orjson的核心优势、使用方式、性能表现及适用场景,带您领略Python JSON处理的终极速度革命。
与用户交互、展示结果是非常重要的环节。而输入和输出格式化就像是给代码装上了 “嘴巴” 和 “耳朵”,能让它更好地理解用户的需求,也能更清晰地把结果呈现给用户。今天,我们就来好好聊聊 Python 的输入和输出格式化。
还记得第一次做小项目的时候吗。那会儿想存个用户数据 结果搞了半天MySQL配置。各种权限问题 端口问题 简直要命。后来发现SQLite这个宝贝。真的是救命了。一个文件搞定所有事情 不需要服务器 不需要配置。就像随身带着的小本子 想写就写 想查就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