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言
Java中volatile这个热门的关键字,在面试中经常会被提及,在各种技术交流群中也经常被讨论,但似乎讨论不出一个完美的结果,带着种种疑惑,准备从JVM、C++、汇编的角度重新梳理一遍。
volatile的两大特性:禁止重排序、内存可见性,这两个概念,不太清楚的同学可以看这篇文章 -> java volatile关键字解惑
概念是知道了,但还是很迷糊, 它们到底是如何实现的?
本文会涉及到一些汇编方面的内容,如果多看几遍,应该能看懂。
重排序
为了理解重排序,先看一段简单的代码
public class VolatileTest { int a = 0; int b = 0; public void set() { a = 1; b = 1; } public void loop() { while (b == 0) continue; if (a == 1) { System.out.println("i'm here"); } else { System.out.println("what's wrong"); } } }
VolatileTest类有两个方法,分别是set()和loop(),假设线程B执行loop方法,线程A执行set方法,会得到什么结果?
答案是不确定,因为这里涉及到了编译器的重排序和CPU指令的重排序。
编译器重排序
编译器在不改变单线程语义的前提下,为了提高程序的运行速度,可以对字节码指令进行重新排序,所以代码中a、b的赋值顺序,被编译之后可能就变成了先设置b,再设置a。
因为对于线程A来说,先设置哪个,都不影响自身的结果。
CPU指令重排序
CPU指令重排序又是怎么回事?
在深入理解之前,先看看x86的cpu缓存结构。
1、各种寄存器,用来存储本地变量和函数参数,访问一次需要1cycle,耗时小于1ns;
2、L1 Cache,一级缓存,本地core的缓存,分成32K的数据缓存L1d和32k指令缓存L1i,访问L1需要3cycles,耗时大约1ns;
3、L2 Cache,二级缓存,本地core的缓存,被设计为L1缓存与共享的L3缓存之间的缓冲,大小为256K,访问L2需要12cycles,耗时大约3ns;
4、L3 Cache,三级缓存,在同插槽的所有core共享L3缓存,分为多个2M的段,访问L3需要38cycles,耗时大约12ns;
当然了,还有平时熟知的DRAM,访问内存一般需要65ns,所以CPU访问一次内存和缓存比较起来显得很慢。
对于不同插槽的CPU,L1和L2的数据并不共享,一般通过MESI协议保证Cache的一致性,但需要付出代价。
在MESI协议中,每个Cache line有4种状态,分别是:
1、M(Modified)
这行数据有效,但是被修改了,和内存中的数据不一致,数据只存在于本Cache中
2、E(Exclusive)
这行数据有效,和内存中的数据一致,数据只存在于本Cache中
3、S(Shared)
这行数据有效,和内存中的数据一致,数据分布在很多Cache中
4、I(Invalid)
这行数据无效
每个Core的Cache控制器不仅知道自己的读写操作,也监听其它Cache的读写操作,假如有4个Core:
1、Core1从内存中加载了变量X,值为10,这时Core1中缓存变量X的cache line的状态是E;
2、Core2也从内存中加载了变量X,这时Core1和Core2缓存变量X的cache line状态转化成S;
3、Core3也从内存中加载了变量X,然后把X设置成了20,这时Core3中缓存变量X的cache line状态转化成M,其它Core对应的cache line变成I(无效)
当然了,不同的处理器内部细节也是不一样的,比如Intel的core i7处理器使用从MESI中演化出的MESIF协议,F(Forward)从Share中演化而来,一个cache line如果是F状态,可以把数据直接传给其它内核,这里就不纠结了。
CPU在cache line状态的转化期间是阻塞的,经过长时间的优化,在寄存器和L1缓存之间添加了LoadBuffer、StoreBuffer来降低阻塞时间,LoadBuffer、StoreBuffer,合称排序缓冲(Memoryordering Buffers (MOB)),Load缓冲64长度,store缓冲36长度,Buffer与L1进行数据传输时,CPU无须等待。
1、CPU执行load读数据时,把读请求放到LoadBuffer,这样就不用等待其它CPU响应,先进行下面操作,稍后再处理这个读请求的结果。
2、CPU执行store写数据时,把数据写到StoreBuffer中,待到某个适合的时间点,把StoreBuffer的数据刷到主存中。
因为StoreBuffer的存在,CPU在写数据时,真实数据并不会立即表现到内存中,所以对于其它CPU是不可见的;同样的道理,LoadBuffer中的请求也无法拿到其它CPU设置的最新数据;
由于StoreBuffer和LoadBuffer是异步执行的,所以在外面看来,先写后读,还是先读后写,没有严格的固定顺序。
内存可见性如何实现
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,其实是CPU执行load、store数据时的异步性,造成了不同CPU之间的内存不可见,那么如何做到CPU在load的时候可以拿到最新数据呢?
设置volatile变量
写一段简单的java代码,声明一个volatile变量,并赋值
public class VolatileTest { static volatile int i; public static void main(String[] args){ i = 10; } }
这段代码本身没什么意义,只是想看看加了volatile之后,编译出来的字节码有什么不同,执行 javap -verbose VolatileTest 之后,结果如下:
让人很失望,没有找类似关键字synchronize编译之后的字节码指令(monitorenter、monitorexit),volatile编译之后的赋值指令putstatic没有什么不同,唯一不同是变量i的修饰flags多了一个 ACC_VOLATILE 标识。
不过,我觉得可以从这个标识入手,先全局搜下 ACC_VOLATILE ,无从下手的时候,先看看关键字在哪里被使用了,果然在accessFlags.hpp文件中找到类似的名字。
通过 is_volatile() 可以判断一个变量是否被volatile修饰,然后再全局搜”is_volatile”被使用的地方,最后在 bytecodeInterpreter.cpp 文件中,找到putstatic字节码指令的解释器实现,里面有 is_volatile() 方法。
当然了,在正常执行时,并不会走这段逻辑,都是直接执行字节码对应的机器码指令,这段代码可以在debug的时候使用,不过最终逻辑是一样的。
其中cache变量是java代码中变量i在常量池缓存中的一个实例,因为变量i被volatile修饰,所以 cache->is_volatile() 为真,给变量i的赋值操作由 release_int_field_put 方法实现。
再来看看 release_int_field_put 方法
内部的赋值动作被包了一层, OrderAccess::release_store 究竟做了魔法,可以让其它线程读到变量i的最新值。
奇怪,在OrderAccess::release_store的实现中,第一个参数强制加了一个volatile,很明显,这是c/c++的关键字。
c/c++中的volatile关键字,用来修饰变量,通常用于语言级别的 memory barrier ,在” The C++ Programming Language ”中,对volatile的描述如下:
A volatile specifier is a hint to a compiler that an object may change its value in ways not specified by the language so that aggressive optimizations must be avoided.
volatile是一种类型修饰符,被volatile声明的变量表示随时可能发生变化,每次使用时,都必须从变量i对应的内存地址读取,编译器对操作该变量的代码不再进行优化,下面写两段简单的c/c++代码验证一下
#include <iostream> int foo = 10; int a = 1; int main(int argc, const char * argv[]) { // insert code here... a = 2; a = foo + 10; int b = a + 20; return b; }
代码中的变量i其实是无效的,执行 g++ -S -O2 main.cpp 得到编译之后的汇编代码如下:
可以发现,在生成的汇编代码中,对变量a的一些无效负责操作果然都被优化掉了,如果在声明变量a时加上volatile
#include <iostream> int foo = 10; volatile int a = 1; int main(int argc, const char * argv[]) { // insert code here... a = 2; a = foo + 10; int b = a + 20; return b; }
再次生成汇编代码如下:
和第一次比较,有以下不同:
1、对变量a赋值2的语句,也保留了下来,虽然是无效的动作,所以volatile关键字可以禁止指令优化,其实这里发挥了编译器屏障的作用;
编译器屏障可以避免编译器优化带来的内存乱序访问的问题,也可以手动在代码中插入编译器屏障,比如下面的代码和加volatile关键字之后的效果是一样
#include <iostream> int foo = 10; int a = 1; int main(int argc, const char * argv[]) { // insert code here... a = 2; __asm__ volatile ("" : : : "memory"); //编译器屏障 a = foo + 10; __asm__ volatile ("" : : : "memory"); int b = a + 20; return b; }
编译之后,和上面类似
2、其中 _a(%rip) 是变量a的每次地址,通过 movl $2, _a(%rip) 可以把变量a所在的内存设置成2,关于RIP,可以查看 x64下PIC的新寻址方式:RIP相对寻址
所以,每次对变量a的赋值,都会写入到内存中;每次对变量的读取,都会从内存中重新加载。
感觉有点跑偏了,让我们回到JVM的代码中来。
执行完赋值操作后,紧接着执行 OrderAccess::storeload() ,这又是啥?
其实这就是经常会念叨的内存屏障,之前只知道念,却不知道是如何实现的。从CPU缓存结构分析中已经知道:一个load操作需要进入LoadBuffer,然后再去内存加载;一个store操作需要进入StoreBuffer,然后再写入缓存,这两个操作都是异步的,会导致不正确的指令重排序,所以在JVM中定义了一系列的内存屏障来指定指令的执行顺序。
JVM中定义的内存屏障如下,JDK1.7的实现
1、loadload屏障(load1,loadload, load2)
2、loadstore屏障(load,loadstore, store)
这两个屏障都通过 acquire() 方法实现
其中 __asm__ ,表示汇编代码的开始。
volatile,之前分析过了,禁止编译器对代码进行优化。
把这段指令编译之后,发现没有看懂….最后的”memory”是编译器屏障的作用。
在LoadBuffer中插入该屏障,清空屏障之前的load操作,然后才能执行屏障之后的操作,可以保证load操作的数据在下个store指令之前准备好
3、storestore屏障(store1,storestore, store2)
通过”release()”方法实现:
在StoreBuffer中插入该屏障,清空屏障之前的store操作,然后才能执行屏障之后的store操作,保证store1写入的数据在执行store2时对其它CPU可见。
4、storeload屏障(store,storeload, load)
对java中的volatile变量进行赋值之后,插入的就是这个屏障,通过”fence()”方法实现:
看到这个有没有很兴奋?
通过 os::is_MP() 先判断是不是多核,如果只有一个CPU的话,就不存在这些问题了。
storeload屏障,完全由下面这些指令实现
__asm__ volatile ("lock; addl $0,0(%%rsp)" : : : "cc", "memory");
为了试验这些指令到底有什么用,我们再写点c++代码编译一下
#include <iostream> int foo = 10; int main(int argc, const char * argv[]) { // insert code here... volatile int a = foo + 10; // __asm__ volatile ("lock; addl $0,0(%%rsp)" : : : "cc", "memory"); volatile int b = foo + 20; return 0; }
为了变量a和b不被编译器优化掉,这里使用了volatile进行修饰,编译后的汇编指令如下:
从编译后的代码可以发现,第二次使用foo变量时,没有从内存重新加载,使用了寄存器的值。
把 __asm__ volatile *** 指令加上之后重新编译
相比之前,这里多了两个指令,一个lock,一个addl。
lock指令的作用是:在执行lock后面指令时,会设置处理器的LOCK#信号(这个信号会锁定总线,阻止其它CPU通过总线访问内存,直到这些指令执行结束),这条指令的执行变成原子操作,之前的读写请求都不能越过lock指令进行重排,相当于一个内存屏障。
还有一个:第二次使用foo变量时,从内存中重新加载,保证可以拿到foo变量的最新值,这是由如下指令实现
__asm__ volatile ( : : : "cc", "memory");
同样是编译器屏障,通知编译器重新生成加载指令(不可以从缓存寄存器中取)。
读取volatile变量
同样在 bytecodeInterpreter.cpp 文件中,找到getstatic字节码指令的解释器实现。
通过 obj->obj_field_acquire(field_offset) 获取变量值
最终通过 OrderAccess::load_acquire 实现
inline jint OrderAccess::load_acquire(volatile jint* p) { return *p; }
底层基于C++的volatile实现,因为volatile自带了编译器屏障的功能,总能拿到内存中的最新值。
来自:https://www.jianshu.com/p/506c1e38a922
扫码二维码 获取免费视频学习资料
- 本文固定链接: http://phpxs.com/post/5917/
- 转载请注明:转载必须在正文中标注并保留原文链接
- 扫码: 扫上方二维码获取免费视频资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