8月28日,Python首部纪录片登陆YouTube,完整呈现了这门编程语言从一个小项目,成长为驱动AI与数据科学的强大工具的传奇历程。纪录片的评论区出现动人一幕,不少程序员在Guido van Rossum(吉多·范罗苏姆)的留言下集体致谢,向这位Python之父表达敬意。而镜头之外,这位Python之父的人生剧本,竟与他创造的语言如此相似,同样充满波折。
Python诞生前,Guido曾在一个冷门的分布式系统项目里“憋”了好几年。更早一些,他在大学时还一度因为过度沉迷于编程而险些无法毕业。这些坎坷经历,恰恰塑造了这位在后来影响世界的Python之父。
Part.1
过度沉迷于编程而险些无法毕业
1956 年,Guido出生于荷兰,他对计算机的迷恋始于6岁时。他的父亲是一名数学家,有一次带了一台电脑回家工作,年轻的吉多立马被它的功能迷住了。到了十几岁,他就已经能熟练使用 BASIC 和 Pascal 等语言。1974年,18岁的Guido考入大学攻读数学专业,但依旧热爱编程。
1977年,他获得了一份在学校大型计算机操作系统小组的兼职工作。这份工作让他获得了无限制的上机时间,并能直接访问计算机的源代码,还能与专业的程序员同事讨论问题。这对于他来说简直是天堂。
然而,这份快乐带来了“副作用”:他几乎将全部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编程中,经常逃课,并忽视了自己的正式学业。这种状态持续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,大约有5年,以至于他的毕业前景一度变得十分渺茫。
所幸的是,Guido的顶头上司和大学里的一位教授没有放弃他。他们及时提醒他学历对于未来发展的重要性,并帮助他修完了必要的课程,指导他完成了毕业论文。最终,Guido在1982年成功获得了数学和计算机科学硕士学位。
Part.2
一次失败的教训,一个灵感的诞生
毕业后,他加入荷兰国家数学与计算机科学研究所(CWI)。入职初期,他参与了ABC语言的开发项目,该项目旨在替代当时操作复杂的Basic语言。Guido与团队投入将近五年时间深耕此项目,最终却未能实现预期目标。
事后复盘时,Guido认为项目失败的核心原因在于过度追求技术完美,且代码体系封闭,缺乏开放性与可扩展性。这次经历让他深刻领悟到编程语言设计与推广的关键逻辑。
后来,Guido调任至 Amoeba 团队负责开发基于微内核的操作系统。彼时主流编程语言要么语法烦琐,要么兼容性差,编写分布式系统代码时,Guido常常要在不同语言间反复切换,甚至为了一个简单的功能写数百行冗余代码。
有一次,他为了实现“跨节点文件传输”功能,连续调试两周仍频繁出错,疲惫之余他突然萌生一个想法:如果有一门语言,能兼顾C语言系统控制能力、Shell语言易用性,还能轻松调用其他语言的库,支持交互式编程,那该有多好?
Part.3
圣诞夜启动副业小项目,结果创造Python
这一想法在他心中沉淀多年,直到1989年圣诞节才迎来实践契机。当时33岁的Guido已在CWI工作7年,圣诞假期期间,他选择留在办公室将此前构思的新语言付诸实践,开启一项“个人项目”好打发无聊的时间。
他以老式终端为工具,从编译器到解释器逐步搭建语言框架,仅三个月时间,就完成了Python原型的开发。凭借持续的投入,历经两年时间,Guido于1991年成功完成首个Python版本的开发。
Guido为新语言命名"Python"的灵感,并非来自蟒蛇,而是源自他钟爱的英国喜剧团体——蒙提·派森(Monty Python)。这部70年代开播的《飞行马戏团》以荒诞幽默著称,正契合他对这门语言的期待:既要简洁易记,又要打破编程语言的严肃刻板印象。
这种命名哲学与他"让编程变得轻松有趣"的设计理念一脉相承——摒弃复杂语法,提升开发体验。当然,这并不妨碍蟒蛇后来成为Python最具代表性的视觉符号。
在Python的设计中,Guido充分吸收ABC项目的经验教训,秉持“优雅”“明确”“简单” 的原则,允许在后续迭代中优化完善;语法设计融合了C语言的简洁、ABC语言的直观,同时借鉴Perl的正则表达式处理方式,引入 Lisp 语言中实用的 lambda、map 等函数。
此外,他明确规定 Python 需具备跨平台特性,支持 Windows、Linux 等主流操作系统,且普通开发者可轻松对其功能进行扩展。
Python早期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,遭到过一些抱怨和批评。Guido对此的回应非常经典且展现了他的开放与坦诚:“我知道Python很烂,请你加入我们完善它!”(I know Python sucks. Please come help us make it better!)
这种直面问题、欢迎共建的态度,成功鼓舞了越来越多的开发者加入Python社区,共同改进它。在Guido与全球开发者的共同努力下,Python的函数库不断丰富,逐渐成为数据分析、科学计算领域的主流工具。此后,Guido始终致力于Python的发展与推广。
2005年,他加入谷歌,期间开发了网页代码浏览工具Mondrian与版本控制工具 Rietveld,同时将半数工作时间用于Python的维护与优化。
Dropbox的创始人最喜欢Python,且Dropbox大量使用Python开发,于是在2012年,Guido转至 Dropbox,继续推动Python在实际应用场景中的落地。他在那里参与mypy项目,并主导了将500多万行代码从Python 2迁移到Python 3的巨大工程。
在Python社区,Guido有一个特别的称号——BDFL(Benevolent Dictator For Life),即“终身仁慈的独裁者”。这指的是他对Python语言的设计和发展拥有最终的决定权,但他的“独裁”是建立在仁慈和社区信任基础上的。
当然,他在2018年宣布不再担任BDFL角色,但 2019年仍以指导委员会成员的身份参与Python的发展工作,直至2020年正式退出。
2019年10月,他从Dropbox退休,却在2020年11月宣布复出,加入微软开发者部门担任杰出工程师,目前仍专注于提升Python的运行效率,展现出对技术探索的持久热情。
在这之中,Python经历了最大的危机:2008年Python 3发布,Python 3与Python 2彻底不兼容。这意味着原有Python 2代码无法直接在Python 3环境中运行,迫使开发者与企业面临艰难抉择:是承担迁移成本拥抱新技术,还是固守成熟的旧版本?
这场变革引发了严重的社区分裂,Python 2与Python 3形成长期并立的格局。众多保守企业及主流Linux系统(如RHEL/CentOS)坚持使用预装的Python 2,拒绝迁移。不过,Python软件基金会(PSF)和Guido本人展现了极强的决心,明确表示Python 3才是未来,并最终为Python 2设定了官方的“死亡日期”(2020年1月1日)。
同时,几乎所有的主流第三方库都发布了支持Python 3的版本。当NumPy、Django、Flask、Pandas这些基石库都完成迁移后,生态的障碍被彻底扫清。
Python 3成熟的时期,恰好赶上数据科学和机器学习的爆炸式增长。所有想进入这一新兴领域的新开发者从一开始学的就是Python 3。这股巨大的新生力量,瞬间让Python 3成为绝对的主流。
因此,Python不仅成功地度过了这场危机,反而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强大、更受欢迎,最终奠定了其作为当今世界顶级编程语言的地位。
如今,步入 AI 时代,Python 3.0 的重要性愈发凸显。相较于 Python 2.0,Python 3.0 解决了诸多历史遗留问题:
原生支持 Unicode 编码,彻底解决多语言处理中的乱码问题;
统一语法规则,将 print 语句升级为函数,提升代码一致性;
新增类型注解、async/await 异步语法等现代化功能,适配复杂项目开发需求。
更关键的是,当前主流的AI框架(如TensorFlow、PyTorch)与数据分析库(如 Pandas、NumPy)均以 Python 3.0为核心支持版本,且在该版本上实现了性能优化。对于希望进入 AI、数据分析领域的开发者而言,掌握Python已成为必备条件。
扫码二维码 获取免费视频学习资料
- 本文固定链接: http://www.phpxs.com/post/13459/
- 转载请注明:转载必须在正文中标注并保留原文链接
- 扫码: 扫上方二维码获取免费视频资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