编程学习网 > 编程语言 > Python > Python 的 GIL 到底是什么?它对多线程性能有何影响?如何绕过它?
2025
08-22

Python 的 GIL 到底是什么?它对多线程性能有何影响?如何绕过它?


Python 里那个所谓的 GIL,全称是 Global Interpreter Lock,翻译过来就是“全局解释器锁”。很多人第一次听到的时候会觉得,这玩意儿怎么听起来像个 Bug,其实它的确算是 Python(准确点说是 CPython)历史遗留的设计产物。要理解它,先得知道 Python 解释器是怎么运行的。

CPython 解释器在执行 Python 字节码的时候,并不是直接在多核 CPU 上各自跑,而是有个统一的调度器来执行线程任务。为了保证某些底层数据结构的安全,比如引用计数这种垃圾回收机制,Python 设计了一个全局的互斥锁——GIL。只要一个线程拿到了 GIL,其它线程就得乖乖等着。这样做的好处是省了很多复杂的加锁解锁逻辑,坏处嘛,你也猜到了,就是多线程在 CPU 密集型任务上没法真正并行。

很多新手第一次写 Python 多线程程序的时候,都以为线程开得越多,速度就会越快。结果一跑,发现 CPU 利用率也就 100% 左右,和自己开一个线程差不多。这不是你代码写得烂,是因为 GIL 限制了同一时间只有一个线程在跑 Python 字节码。你再开 8 个线程,解释器也是一个个排队执行,不会给你开“多车道高速公路”。

那 GIL 到底影响多大呢?要看场景。如果是 I/O 密集型任务,比如网络爬虫、文件读写、数据库请求,这类任务大部分时间都在等数据返回,CPU 其实是空闲的,这时候 Python 会在等待期间释放 GIL,让其他线程有机会运行,所以多线程依然能带来性能提升。但如果你是搞数值计算、加密解密、图像处理这种 CPU 密集型任务,那 GIL 基本就是个瓶颈。

很多人问,那为什么不干脆把 GIL 干掉?实际上,这个问题 Python 社区讨论了好多年,甚至有人试着做过无 GIL 版本,但发现要保证多线程安全,得在大量地方加细粒度锁,结果性能大幅下降,尤其是单线程性能,反而拖了后腿。毕竟 Python 生态里还有很多历史包袱,比如 C 扩展库、老代码,这些都得适配,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。

那我们要怎么绕过 GIL 呢?有几个思路。第一种是干脆别用多线程,改用多进程。Python 的 multiprocessing 模块就是为这个准备的,每个进程有自己独立的解释器和 GIL,互不影响,能充分利用多核 CPU。当然,多进程开销比线程大,占用内存也更多,但对于 CPU 密集型任务来说,往往是值得的。

第二种思路是用 C 扩展或调用本地库,把真正吃 CPU 的部分放到 C、C++、Rust 这些没有 GIL 限制的语言里执行。比如 NumPy、Pandas 里那些矩阵运算,其实底层是 C 写的,它们在计算时会释放 GIL,这样其他 Python 线程可以并行执行。你自己写 C 扩展的时候,也可以手动释放 GIL(通过 Py_BEGIN_ALLOW_THREADS 和 Py_END_ALLOW_THREADS 宏)。

第三种是换解释器,比如 Jython(基于 JVM,没有 GIL)或者 IronPython(基于 .NET,也没有 GIL)。不过换解释器的代价比较大,不是所有库都能兼容,生态也不如 CPython 丰富。

最后,Python 3.12 之后,官方又在试着探索去掉 GIL 的可能性,甚至有个 PEP 703 专门讨论这个事,PyCon 上也有人演示了无 GIL 版本的原型。但这条路能不能走到最后,还得看社区接受度和生态适配速度。

所以说,GIL 不是一个简单的“关掉就行”的开关,它是 Python 历史设计的一部分,也带来了好与坏。要想写出高性能的 Python 并发程序,首先得认清它的限制,然后根据任务特点选择合适的方式,比如 I/O 密集型就用多线程,CPU 密集型就多进程或 C 扩展,实在不行换个解释器或者换个语言。

说到底,GIL 更像是一个现实妥协的产物,它保护了 Python 的简单性和兼容性,但代价就是多线程的天花板。你要问它会不会彻底消失,我觉得短期内很难,不过未来无 GIL 版本的 Python 如果成熟了,也许我们真能迎来那个“多核友好”的时代。

以上就是“Python 的 GIL 到底是什么?它对多线程性能有何影响?如何绕过它?的详细内容,想要了解更多Python教程欢迎持续关注编程学习网。

扫码二维码 获取免费视频学习资料

Python编程学习

查 看2022高级编程视频教程免费获取